为深入推动全市产业转型攻坚,围绕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基本思路,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精品钢及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创新能力突出、装备技术先进、成长潜力巨大、绿色化水平高和配套协作完整的战略性产业集群,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打造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和“一个重返、六个重大”战略目标,在深入推动钢铁、煤化工、装备制造、陶瓷、食品、医药、纺织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同时,按照“培育新业态、积蓄新动能、打造新亮点”的工作要求,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融合发展思路,以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为引领,强化创新驱动、智能转型、高端引领、基础支撑,高起点谋划培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精品钢及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四大千亿级产业,深入推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升级、制造升级、品牌升级,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出一批影响力大的优势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度高的精品品牌,把产业基础筑牢、主攻方向瞄准、任务举措做实,全面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二)发展目标。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精品钢及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3100亿左右;至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5000亿元左右。
二、重点任务
(一)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
1.产业基础。
目前,我市拥有专用汽车制造企业1家、汽车零部件铸造企业100余家,专用汽车产能1万辆,铸造规模40万吨左右,从业人员3万余人,形成了汽车铸件、汽车钢件、汽车型材、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传统燃油和新能源专用车制造产业体系。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216亿元,占全市比重6%。近几年,围绕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构想,着力推动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了定向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引进了浙江合众、陕汽两家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浙江合众(德力)新能源年产2万辆纯电动商用车、陕汽年产1万辆新能源专用车已开工建设。二是林州市围绕推动传统铸件向新型轿车零部件转型,相继开工建设了镁轮毂和铝轮毂升级项目,2018年形成100万只镁轮毂和300万只铝轮毂的生产能力。三是内黄县先后引进了6家电动车企业,其中2018年初4家企业建成投产,形成20万辆的生产能力,2家企业和一个配件园已开工建设。总体看,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蓄势待发的态势已经形成。
2.发展目标。
2020年:“一区两园”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形成。本市车企与国内外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合作日益紧密,技术研发、零部件制造、整车总装、市场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拥有多款新能源客车或新能源专用车拳头产品。新能源高端商用车、专用车年产量达到40万辆,高档轿车镁轮毂、铝轮毂800万只,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产业协作配套体系趋于完善,安阳新能源汽车知名度初步形成。
2025年:“一区两园”空间布局持续巩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新能源高端乘用车、高端商用车、专用车年产量达到60万辆,高档轿车镁轮毂、铝轮毂3500万只,高性能制动盘500万套,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建成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3.发展路径。
准确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坚持顺势而为、抢抓机遇、突出特色、形成优势的总体思路,实施重点突破。
路径1:做大做强整车龙头企业。集聚全市优势产业资源和要素保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握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趋势,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端化发展”。
——新能源商用车。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主平台,近期重点发展“城乡中巴、短途旅游、商务接待、轻型货运”等系列产品,全力推动合众、陕汽等一批项目建设,快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区域比较优势。远期瞄准国内优势地区和新能源商用整车龙头制造企业,着力加强与比亚迪、中通客车、宇通客车等企业对接沟通力度,争取在技术研发、整车生产、市场服务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新能源专用车。以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黄产业集聚区为主平台,近期重点发展“厢式运输、冷藏、城市环卫、城市警务、低速观光、工程车辆”产品体系,积极推动福龙马、德瑞博、盛宝、嘉翔等项目按期投产达产,快速形成规模优势,汇聚产业发展气势。远期加强与东风汽车、陕西通家、湖北新楚风等企业对接沟通力度,争取引进新能源专用车整车企业落户我市,构建物流车、环卫车、城市执法车、工程车为主的专用车生产体系。
——新能源乘用车。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内黄产业聚集区为主平台,近期着力加快合众、广马等骨干企业生产线建设,努力打造电池、电机、电控、总装等先进的核心制造工艺,重点发展纯电动高档轿车、城市多功能越野车(SUV)等高端产品,打造知名品牌,形成批量规模生产优势,巩固提升新能源乘用车基础优势。远期,加强与比亚迪、吉利、北汽、众泰、江淮等国内外整车生产成熟企业对接力度,力争引进整车制造企业落户我市,形成核心竞争力。
路径2:巩固完善零部件产业链条。以林州产业集聚区为载体,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动汽车零部件转型发展。
——巩固现有零部件产业技术优势。瞄准打造国内最大的高档轿车轮毂生产基地目标,充分发挥鼎鑫镁业、林丰铝业等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规模优势,加大与四川东方希望、浙江星辉、安徽建新对接力度。以林州凤宝、东方昀达、全成智能制造为主导,做精总成部件,重点发展高端重卡车桥、多功能变速箱、高性能制动盘。推动传统铸造企业入园、集聚、提升,实现传统零部件铸造向总成升级,再造发展新优势。
——构筑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核心技术链条。积极吸引具有技术优势的“三电”企业来安阳投资设厂,实现“无中生有”,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发展。近期着力加快北京世纪金沙江高性能动力电池、林州重机朗坤锂电池、金钟新能源锂电池、赋通锂电池正极材料、示范区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进度,夯实“三电”产业基础。远期,瞄准国内外“三电”核心技术前沿企业,在动力电池方面,着力加大与三星、LG、比亚迪等企业对接力度;在电机方面,着力加大与比亚迪、北汽新能源、上海电驱动、德洋电子等企业对接力度;在电控方面,着力加强与天津美装电子、联合汽车、江铃新能源等企业对接力度;在技术研发方面,加快能量密度高、制造成本低的新型高性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着力突破电池成组和系统集成技术,加快发展电池新材料、电池设计、高性能热管理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实现锂离子电池技术升级。大力发展六氟磷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耐高温隔膜等产品,抢占新型电池产业发展制高点。夯实电池、电机、电控“三电”产业发展基础,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瓶颈。
——建设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基地。依托苏氏精密成型技术,在全国首家研制出适用于所有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整体底盘的基础上,加强与蔚来汽车、奇瑞新能源、众泰等知名公司合作,加快产业化推广应用进程。深化与“汽车百人会”合作,在安阳设立研发机构,大规模开展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及其它整车轻量化部件研发,建设全国知名的汽车轻量化产业基地。
——加快充电配套设施建设。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根据能源供应和土地资源情况,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总体规划,构建支持充电设施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中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系统。支持各类型充电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企业在全市布局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加快形成多层次的充电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充电服务模式创新,支持“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等新模式与新业态在全市范围内发展,鼓励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应用,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运营效率与用户体验,形成充电服务领域“安阳模式”。
路径3: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公共服务领域为突破口,加快各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优先在人流密集商业区、特色公交线路及新开辟线路推广应用,推动各级政府、公共机构、国有企业逐年加大新能源汽车采购规模,完善多元化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和引导市民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
——鼓励租赁共享商业模式。通过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应用,构建车联网、充电网、停车网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共享平台,探索租车、用车、充电、还车信息互联互通以及便捷支付的新型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模式,并在公务出行、充电、停车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加快物流快递推广应用。出台纯电动物流车便捷通行政策,给予便捷通行等各方面保障。制定新能源专用车物流快递领域应用示范方案,实施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纯电动专用车示范项目,支持本地品牌新能源物流车率先在物流快递领域推广应用。完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推进货运车辆技术升级,鼓励创新“互联网+”等货运新形态。
路径4: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搭建交流平台。统筹全市制造业资源,加强本地冷轧板材、汽车轮毂、车桥、电池、汽车轻量化用材、电子电器等产品与新能源骨干企业技术对接,提升新能源汽车制造用材本地配套比重。走出一条“制造成本最小化、配套企业精准化、生产制造便捷化、辐射带动最大化”的良性发展轨道。支持组建安阳新能源汽车行业协会,建立以推广应用责任单位、示范区域、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专家组为主体的沟通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引导研发、设计、测试、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机构集群发展。
——筑牢技术支撑。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完备的技术支撑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创新机制。
——人才体系支撑。依托安阳工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引进相关高端人才,培养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依托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技师学院培养相关的产业工人,为产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精品钢及深加工。
1.产业基础。
目前,我市钢铁冶炼企业11家,其中长流程联合冶炼企业共6家,分别是安钢、沙钢永兴、凤宝、亚新、新普、汇鑫;独立炼铁企业3家,分别是博盛、鑫源、林钢;短流程炼钢为博鑫1家,短流程铸造生铁企业林州合鑫铸业1家。主要产品有建筑用高强线棒材、优质机械用钢、管材、热轧卷板和冷轧薄板。2017年底,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达到1648万吨、1754万吨、1677万吨,占全省产能三分之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1亿元,占全市比重31.7%。已形成了炼铁、炼钢、轧材、钢铁精深加工、冶金辅料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2.发展目标。
2020年:企业重组整合、装备产能置换、环保提标改造基本完成。优特钢比重达到30%以上,企业数量由11家整合为4家,形成功能完备的原料保障、冶炼、轧材、精深加工产业群,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左右。
2025年:行业主体装备大型化改造完成,炼铁高炉达到1200立方以上、炼钢转炉、电炉分别达到120吨、100吨以上,同步匹配先进的烧结、炼铁和轧材设备,智能化、循环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优特钢比重达到5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2000亿元左右。
3.发展路径。
根据目前安阳钢铁企业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低、产业链条短、高端产品比重低、高耗能高排放等特点,同时考虑钢铁当前应用市场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安阳钢铁产业要实现钢铁产业、钢铁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升级发展。在企业方面,积极引导减量化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和行业竞争力;在产品方面,立足于优化产品结构,钢铁企业要紧跟市场需求,在产品定位上求“高”、求“特”、求“精”,不断培育壮大精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及特色产品,逐步改善品种结构,拓展盈利空间,实现品牌效应;在产业链方面,立足于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钢铁产业尽量向下游精深加工方向延伸,形成多个产业链条,逐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和渗透,并以此带动全市下游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优化升级。
路径1:整合提升装备。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实施减量置换,新置换的冶炼装备炉容以工信部门批复的置换方案为准。
第一步:水冶区域,鼓励企业采取股份合作或收购方式,将现有炼铁高炉、炼钢转炉等冶炼装备置换为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装备;林州陵阳镇,鼓励企业将现有炼铁高炉实施减量置换,重点填平补齐高端管材上游原料配套不足短板,为实现高端管材规划目标夯实基础。现有铸造生铁装备主要考虑为本地汽车零件部企业原料配套;汤阴宜沟镇,鼓励企业将现有炼铁高炉、炼钢转炉等冶炼装备实施减量置换。推动后端轧材系统改造升级,加快现有低端建筑用材向优质板材转型升级。
第二步:在第一步整合升级基础上,重点支持殷都区辖区内钢铁企业进行再整合再提升。采取“股份合作”或依托一家实力强的企业进行收购,具体模式由殷都区按照市场机制研究确定。按照产业政策要求,进一步对炼铁高炉、炼钢高炉进行置换,在安阳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河南省优特钢生产线。
路径2:构建五大链条。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指导目录鼓励的重点方向,围绕打造河南省精品钢基地,全力推进钢铁产业向下游延伸,着力构建五大精品钢产业链:
一是精品薄板产业链。充分发挥目前已形成的热轧、冷轧先进工艺,按照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要求,拉长薄板产业链,进一步丰富完善品种结构,构建热轧卷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和热轧带钢、取向硅钢、电工钢产业链,推动现有产品向家电板、汽车板、电工钢板(带)转型升级。实施常化酸洗、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和高磁感取向硅钢生产机组项目,进一步延伸板材产业链条,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钢铁薄板项目,丰富汽车结构件、汽车薄板、集装箱板、彩钢板及家电板等优质薄板品种,建设国际先进的超薄带生产线,以无取向硅钢、不锈钢带钢和汽车用板带为主产品,形成40万吨超薄带产业链。
二是高强结构钢产业链。依托现有中厚板生产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下游企业技术对接,构建中厚板、高强钢结构建筑、钢结构门窗和汽车大梁钢、汽车型材产业链,推进中厚板材向建筑结构钢和汽车轻量化用钢转型升级。立足轻量化、高端化、绿色化,大力发展“耐锈蚀、免涂装、减薄降耗”为主要特点的耐候钢等新一代钢铁材料,开拓建筑、车辆、桥梁、塔架等应用市场,持续优化高强钢拉杆、高强锚杆、高强风能锚栓、高强建筑用钢筋(箍筋、主筋)等高强新材料生产工艺,进一步扩大高端品种应用领域。规划建设百亿元级装配式钢结构产业小镇,建成全国最大的百亿级装配式钢结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贸易基地。
三是高端管材产业链。进一步优化提升特钢企业工艺装备水平,增强深加工能力,构建优质管坯、毛坯管、高强油井管、耐蚀油套管、高钢级管线管、高压锅炉管、液压支柱管、轴承管、热扩车桥管、转向柱、附车架等高端管材和耐磨棒(球)、阴(阳)极材料等高能材料为主体的高端产品体系,推动企业由原料产业向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型。进一步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升工艺装备水平,持续增强深加工能力,构建汽缸套管、化肥设备用高压无缝管、结构用无缝管、船舶用无缝管、轴承用无缝管等高能材料为主的高端产品系列。
四是优质棒材产业链。鼓励企业装备大型化、现代化改造,重点发展系列棒材优质产品。围绕做精做专圆钢棒材,构建优质毛坯、圆棒、优碳钢、冷镦钢、合金弹簧钢产业链,建设以高档建筑用材、汽车用钢和合金钢为主要品种的200万吨棒材产业链,形成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优特钢生产基地,推进现有棒材向优质化升级。推动西部钢铁企业整合,建设年销售收入超200亿的优特钢大型钢铁集团。
五是优质线材产业链。充分利用现有企业核心技术和产品纳入国家推广目录的机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实施战略合作,构建热轧线材、冷轧设备制造、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高层建筑和重大基础设施用材产业链,尽快形成500万吨深加工能力。加快国内外生产基地布局步伐,建成国内最大的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生产基地和总部基地,鼓励企业上市。建设焊丝钢、弹簧钢丝及钢帘线为主要品种的高速线材生产线。
路径3:调整产品结构。围绕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鼓励钢铁企业向“专、精、特、高”方向发展。
一是强化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高强汽车板材、汽车动力系统钢材、高标准轴承钢、齿轮钢、工模具钢等高性能专用特种优质钢材。开展高性能、低成本、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特殊钢材料基础研究,建立以夹杂物控制和利用为特征的新一代高洁净精炼与特种熔炼技术原型,探索均质化凝固新原理,发展特殊钢材料设计、制备加工与处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引领特殊钢生产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二是提升生产工艺。围绕薄带铸轧短流程,系统研究凝固与成形工艺、组织演变原理、第二相析出行为及强韧化机理,突破铸辊和侧封板长寿命化、水口结构优化和薄带板形控制等核心技术,开发铸轧薄带全线控制系统。针对特厚板冶炼和连铸,研究改善偏析、控制铸造组织均匀性关键技术,形成特厚板连铸工艺路程。建设示范生产线,实现节省投资、降低能耗目标。
三是推广智能制造。将信息技术融入钢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和产品性能中,大力发展数字制造、人工智能以及增量制造,提高钢铁产品质量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钢铁产业,发展钢铁产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个性化制造等,在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同时,注重满足不同层面、不同客户和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推动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四是构建服务型钢铁。第一层转型由钢铁企业固有资源提供服务。依托现有资源,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与钢铁产业关联度较大的深加工;第二层转型由钢铁企业固有能力提供服务。以钢铁产业链为起点,向服务业产业链拓展,发展围绕钢铁工业的服务业;第三层转型由钢铁企业固有信息资源提供服务。立足钢铁产业现有产业链条,对钢铁产业生产要素进行整合重构,大力发展钢铁服务业,将钢铁行业生产要素转移至服务业,降低对矿产资源的过度依赖。
路径4:优化空间布局。针对当前我市钢铁企业布局分散、要素共享度低、物流配送成本高等突出问题,实施产能置换后,推动水冶区域现有企业向安阳县产业集聚区集聚。原厂区腾出的发展空间,按照殷都区和水冶镇城镇规划功能布局发展相关产业。构建殷都区、林州陵阳、汤阴宜沟“一区两点”钢铁产业空间布局。
路径5:推动绿色发展。随着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深入实施,循环化、节能化、清洁化、绿色化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基础性约束门槛。一是推动实施产能置换的改造升级项目采用最先进的装备工艺技术,对污染治理、综合回收利用等配套工程进行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达到超低排放标准。二是加大对现有钢铁企业运行装备的环保治理和综合回收利用投入,提升污染物和废弃物治理标准,从根本上破解环境保护瓶颈制约,推进全市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高端装备制造。
1.产业基础。
目前,全市装备制造形成了以鑫盛机床、安锻为主导的通用设备;以林州重机、合力冷轧、方快锅炉、福士德锅炉为主导的专用设备;以宏源型钢、北方铁路器材、中博轨道交通、利达铁路器材、兆通型材为主导的轨道交通和轮式车辆基础部件;以轻工机械、太行空调、艾尔旺、斯普机械为主导的非标设备;以远大可建、晨盛钢构、华德为主导的重型钢结构建筑;以莱必泰、斯普机械为主导的功能部件;以凯迪电磁铁、华阳电磁铁为主导的基础执行部件等装备制造业体系。在近年来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的推动下,苏氏精密铸造、金风科技风电设备、翔宇医疗器械、全丰无人机已形成规模优势,正在建设的机器人小镇、通航小镇、比亚迪云轨高端装备蓄势待发,为全市装备制造业注入了发展新活力。2017年,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数量280余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2亿元(不含交通运输设备),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9.6%,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动能基本形成。
2.发展目标。
2020年:高端装备创新体系初步建立,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比例超过3%,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做专做精“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智能装备、精密数控装备”四大产业板块,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
2025年:建成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建成国内知名度较高的通航产业基地、中部地区竞争优势明显的云轨和机器人智能制造基地,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
3.发展路径。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高端是指“技术含量高、价值链高端、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结合我市装备制造较好的基础条件,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向智能自动化、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三大区块发展。下一步,重点在“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智能装备、精密装备”四个方向推进高端化。
(1)轨道交通。坚持育龙头、强基础、延链条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引进战略,构建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瓦店城际轨道交通装备、龙安区马投涧高速铁路交通装备两大制造基地。推动我市轨道交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粗到精的转变。近期重点构建以城际云轨交通、高速铁路用材制造为主、普通铁路器材为补充的产业体系,形成云轨车辆300辆、云轨道梁1800榀,高速铁路器材50万吨生产规模。远期着力扩大云轨产业规模,谋划发展“云巴”轨道交通项目,提升铁路器材生产制造水平,努力建设国内先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一是以安阳比亚迪实业公司为龙头,加快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云轨制造基地建设步伐,打造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机械、机电设备及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研发、设计、测试、制造云轨产业集群,密切关注“云巴”发展,跟进实施“云巴”项目,建设中部地区优势明显的云轨、云巴系列装备制造基地。二是以安阳比亚迪云轨交通公司为龙头,加快推进汤阴旅游云轨示范专线建设,力争2018年年底建成投入运营。构建云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维护、开发和综合利用工程总承包产业链,迅速抢占河南及周边地市云轨建设市场,进一步提升安阳云轨制造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打造安阳高端装备制造知名品牌。三是进一步加强与比亚迪总部沟通对接,在全面推进云轨制造与云轨工程建设总承包合作的基础上,借鉴比亚迪在广东惠州、陕西西安战略合作经验,进一步深化合作领域,尽快开展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和IT终端产品、元器件制造战略合作的前期攻关,争取新能源汽车和IT产业尽快落户安阳。四是以安阳中博轨道、北方铁路器材、利达铁路器材为依托,推动铁路器材制造企业向安阳市产业集聚区集聚发展,加快传统铁路器材和高铁铁路器材转型升级,全力打造铁路装备制造基地,形成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际云轨交通互动发展格局。五是发展轨道交通配套服务产业。利用轨道交通建设对知识型服务产业的直接带动效应,整合咨询、设计、运营等服务资源,对我市工程服务、维护服务、运营服务等轨道交通服务产业进行一体化规划,形成规模化知识型产业集群;同时,营造轨道交通关联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环境、体制基础、运营模式和人才条件,带动我市轨道交通服务业特色创新发展。
(2)通用航空。以国家批复的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为契机,按照“一区三园”战略空间布局,围绕做专做精航空制造、做大做强航空运营、做优做亮航空运动三大板块,构建功能布局定位清晰、产业模块发展、要素配置共享、配套协作紧密的通用航空产业链。近期,着力引进通用航空制造企业5家以上,航空营运企业8家以上,安阳机场建成运营,研发、培训、运营及综合性保障服务等配套体系基本建立。远期,航空制造、航空运营、航空运动三大板块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研发、培训、运营及综合性保障服务等配套体系成熟完善。着力推进三个园区开发建设:一是航空产业园。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主平台,加快推进“通航制造中心、通航研发孵化中心、安东通航小镇、航空运动服务综合体、航空主题公园、博物馆、交易中心、会展中心、航空运动大厦、飞行营地、安东通航机场”等规划项目建设,构建航空运动装备器材制造及研发、展示、营销、运动表演、休闲体验及科普培训产业链,打造安阳航空新地标。大力发展通航制造,推进实施中澳航空科技灌熊飞机及俄罗斯米2直升机组装项目、大疆植保无人机、迅羊G2直升机、贯辰航空飞行模拟器和美国航空运动协会引进的黑鹰动力伞、天狼滑翔伞、时空水上动力伞、瑞沃动力三角翼、热气球和M—平方运动飞机等航空运动装备器材组装制造项目,加快建设河南金宇航空维修培训基地和中国高科华中地区无人机培训基地。以汤阴县伏道镇为主平台,加快安阳机场建设进度,配套完善飞行空管、气象、地勤服务、维修保障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与公路、铁路口岸、保税物流区的技术对接,构建高效的陆空立体综合交通网。推进安阳豫东北机场建设,集聚发展航空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临空经济区。二是航空科技研发园。以北关区为主平台,充分发挥全丰无人机的示范带动效应,吸引域外无人机制造企业集聚发展。加强与重庆隆鑫等无人机发动机核心技术及关键核心部件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突出“大载荷、长航时、智能化”发展方向,重点突破轻质重油专用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瓶颈,培育大功率无人机专用发动机配套产业,提升植保无人机智能化、普适化水平,大力发展警用、消防、电力巡线、应急救援、遥感监测乃至军用等高附加值的工业级无人机,力争到“十三五”末形成年产1万架、到2025年形成3万架的产业规模,构建研发、生产、技术检测、云服务、营销于一体的在国际市场有较大影响力的无人机产业园。三是林州航空运动及航空旅游园区。充分发挥“安阳航空运动之都”品牌优势,加快推进林虑山索道、三角翼滑翔器制造、草坪生态跑道、风洞飞行体验馆等一批规划项目建设,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汇报对接,全力争取BGD滑翔伞亚洲生产区总部落户我市,构建滑翔器制造、滑翔竞赛、滑翔旅游、滑翔技能培训产业链,将安阳林虑山打造成国际一流的滑翔基地,培育产业亮点。四是强化综合配套服务。充分发展我市资源优势,统筹全市航空资源,提升安阳航校、安阳工学院、安阳职业技术学院与域外院校的教育合作水平,增设通用航空专业学科,强化航空人才的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安阳航校整体迁建和中国航空运动学院项目建设,建成国内首个具有学历教育资质的航空运动培训机构,为我市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全方位服务,夯实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软实力。
(3)智能装备。智能装备是指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主要包括传感器、测量仪器仪表、控制系统和执行部件等。要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市场与技术并重,在工业机器人制造和智能化终端两个方向取得明显突破,实现“无中生有、高起点发展”。一是智能机器人制造。近期深入推动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战略合作,以哈工大(安阳)示范区机器人小镇为载体,先期导入轮式移动机器人(AGV)、坐标机器人、串联机器人、健康机器人制造生产线。加快智能机器人与传统产业深度耦合,推动冶金、纺织、医药、食品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工业机器人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应用,建设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使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能高起点、高标准的发展。远期按照“建设中国制造2025产业先行区、全球高端人机全景交互实践区、打造中国智谷”的战略目标,构建机器人智能研发、制造、体验及应用全景式工业4.0新型产业体系,形成机器人产业园、科技展示、文化娱乐、智慧康养社区、教育培训基地、综合配套服务新型产业板块。二是IT产业制造。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林州市为主平台,近期全面推进与比亚迪的战略合作,在深入做好云轨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先期引进手机金属零部件,远期跟进小米、华为等龙头企业,力争手机生产规模到2020年达到1000万部、到2025年达到1亿部;以林州光远新材料为龙头,加快推进电子布、覆铜板向下游延伸,打造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平台。瞄准华东、华南等重点地区,引进“软性电路板(FPC)、高密度连接板(HDI)、硬质电路板(R—PCB)及IC载板”行业龙头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拓展“印刷电路板、电子产品应用”产业链条,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百亿级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基地,构建零部件加工、电子元器件制造、手机总装全流程产业链,催生IT产业新亮点。三是智能化产品制造。以安阳德众集团为龙头,加快推进智能工厂及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强力磨削加工中心、高端数控装备、分布式能源系统、热电联产装备、燃气轮机、中央空调、新型节能压缩机等智能装备产品。四是康复医疗。以内黄翔宇为龙头,加快推进康复设备产业园的建设及相关康复产业的发展,打造全国特色优势明显的康复医疗产业基地。以翔宇医疗为主导,联合上游配套加工企业、核心配件供应商,中游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下游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物流企业、会议服务企业、各级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共建康复产业创新联盟,打造健康全生态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五是增材制造。引进、培育3D打印优势企业,突破激光成型、光固化、无模铸型、喷射成型等增材制造技术,积极开发激光器、振镜、工艺软件等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加快在金属增材制造和非金属增材制造领域形成一批优势产品。六是推动制造业与信息化深度整合。准确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我市软件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积极开展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环境下的新型软件业态和关键技术研究,加强与华为产业云等平台合作,以“互联网+”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提质增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推进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4)精密装备。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为主平台,坚持高端引领、整机带动,突破关键核心部件制造和系统解决方案、智能装置耦合、工业大数据应用等集成应用瓶颈,提升智能化集成应用能力。近期,重点推动高档数控机床、数控模锻锤、采煤机械、燃气锅炉、冷轧装备等大型成套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远期,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对接,瞄准高速、复合、智能、环保等领域,培育发展高速精密复合数控金切机床、重型数控金切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设备等高档机床,为汽车、军工等行业提供基本生产设备。一是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鑫盛机床比较优势,加快对现有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力度,重点突破精密车床制造装备、高性能数控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智能专用装备和自动化成套生产线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关键功能部件、智能数控系统、在线故障诊断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能力,进一步巩固提升大型精密数控机床优势地位。强化工业机器人与数控机床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研究面向机器人的本体铸件、减速机结构件批量生产精密制造技术,提高机器人批量化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借助机床企业的广大终端客户渠道资源,大力推行“机器换人”。二是数控锻压设备。依靠安锻作为国家四项锻锤标准制定的优势,充分发挥安锻原创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对现有加工设备进行数控化改造,提升设备加工能力及精度,实现数控锻造设备由单台、单机制造模式向成套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变,保持国内锻锤行业领先地位。做大、做精数控锤、电液锤、钢球斜轧机、电动螺旋压力机等优势产品,力争产品规模达到1200台套。围绕锻造主机设备开发锻造辅助设备,形成锻造设备一条龙生产和服务,建造成为世界数控锻压设备生产基地,打造安锻锻锤世界知名品牌。三是精密铸造部件。以苏氏精密铸造为主导,围绕建设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基础工业零部件设计与制造基地的目标,深入推动与清华研究院、一汽集团技术合作,充分发挥“设计和工艺并行、一次成型铸造先进技术”,通过建立模范工厂、工业研究院和公共服务平台,吸引航空、汽车、装备等相关零部件企业入驻,构建航空航天部件壳体、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仪表盘固定架等精密铸造产业链,打造国内最大的航空航天、汽车及轻量化、通用机电零部件产业基地。通过企业自身发展、引进相关企业及配套企业,力争到2025年基地产值突破千亿元。四是矿山机械。充分发挥林州重机综合制造能力较强的比较优势,抢抓矿山机械市场向好的有利时机,迅速壮大“三机一架”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巩固提升市场占有率。强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合作,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构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打造国内矿山机械制造基地。五是中小型装备制造智能化改造。对环保设备、冷轧设备、锅炉、单元器件等中小型装备制造企业,推动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化车间改造升级,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工程,将智能制造装备推广应用与减员增效、减污增效、减耗增效,改善工人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紧密结合,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中小型装备制造企业群,实现智能制造全覆盖。依托方快锅炉自主筹建的国内锅炉行业最大的研发平台,采用国内一流的超低氮冷凝燃烧技术,形成V99、H1400、羽翼锅炉、全预混锅炉等一系列全国顶尖产品,建设国内最大的清洁燃烧技术锅炉生产基地,构建锅炉远程监控云平台,争创“中国清洁锅炉第一品牌”。六是海洋工程装备。依托中科院电工所安阳研究院,扎实推进供电船潮流能发电机、海洋仪器一体化供电装置、高功率密度水下推进电机系统和铸铜转子高效节能电机等高端项目研究,加快项目产业化进程,深化与斯普机械等本土企业合作,建设百亿级海洋电机工程装备基地。七是开展装备融资租赁业务。采用直接租赁和售后回租两种模式,通过以租代售,减轻客户资金压力,刺激用户需求,扩大产品销售。售后回租即承租人将设备卖给租赁公司,在租赁合同期内按期支付租金,待租赁期满后再由承租人回购租赁物。
(四)文化旅游产业。
1.产业基础。
目前,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含滑县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含滑县2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73处(含滑县10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5座(含滑县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含滑县4项),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处,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2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A级景区29处,其中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5处。旅行社(含分社)98家,宾馆、快捷酒店等社会住宿设施432家。截至2017年底,全市文化旅游总收入495.43亿元,其中旅游收入436.43亿元、文化产业收入59亿元。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660亿元左右,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我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到2025年,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不低于10%。投资亿元以上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达到100个,投资总额突破500亿元,全市文化、旅游企业数量达到1万家,进入全省前列的文化旅游企业达到3至5家。文化旅游上市公司达到2家以上,文化旅游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迈入全省先进行列。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将我市建成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强市和文化高地。
3.重点任务。
充分发掘安阳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围绕“一城一带一馆四园”,打造全省文化高地,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市。“一城”,即安阳古城;“一带”,即沿洹河风光带;“一馆”,即中国文字博物馆;“四园”,即殷墟大遗址公园、安阳高陵大遗址公园、周易文化产业园、二帝陵·三杨庄大遗址公园。
充分整合安阳山水旅游资源,围绕“两极”“六组团”,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片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两极”,即城市文化旅游核发展极、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发展极;“六组团”,即曹魏文化旅游组团、汤阴三圣旅游组团、林虑旅游度假组团、林南生态旅游组团、彰武小南海组团和农耕祭祖文化旅游组团。
充分利用安阳现代文化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做好京津冀和沿海城市产业承接,以建设现代创意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时尚设计、现代影视等新兴文化产业,建设豫北地区区域文化创意中心。
大力加强文化旅游要素建设,按照“1+6”模式,以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为重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带动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建设豫北地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中心。
4.发展路径。
路径1:全力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强力推进十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挥重点项目“发动机”和“加速器”作用,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坚持每年谋划实施50个文化产业项目,并从中优先10个重点项目推进实施,力争做到谋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近期,要着力推进以下10个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安阳市文体中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7.6亿元,占地894亩,主要包括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和文体公园等。文化艺术中心包括文化馆、科技馆、大剧院和音乐厅。体育中心包括体育场、全民健身广场、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馆等。二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项目。总投资约为14.39亿元,其中,续建工程占地面积约175.4亩,建筑面积68300平方米,主要包括文字文化演绎体验中心、文字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人防工程等。汉字公园项目总用地面积214亩,主要包括园林及庭院工程、海绵城市设计、灌溉及给水工程、照明工程、管理服务建筑工程等。三是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项目。该项目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采用“遗迹修缮+街坊保护+业态植入+商业运作+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以“环城公园+特色民俗风情街区+宗教艺术文化街区+文化主题休闲街区+高端人居生活街区”为主要框架,打造具有安阳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再现安阳古城“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历史格局。四是安阳高陵保护展示及环境整治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8亿元,总用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安阳高陵遗址博物馆及周边环境整治、道路及生态停车场建设等。五是殷墟大遗址公园项目。近期重点推进殷墟博物馆新馆、殷墟出土重要遗迹展示、殷墟考古遗址公园展示扩展及殷墟景区路网及旅游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总投资约19亿元。六是安阳历史文化科技主题公园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30亿元,目前10个大型主题项目建筑基本完成。七是豫北纱厂文化创意园综合体项目。该项目预计总投资33亿元,总占地面积221亩,总建筑面积103000平方米,主要建设传统民族工业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区、演艺区、古玩字画品鉴区、民俗商业街等。打造文化传承、艺术品展览、旅游购物、都市时尚休闲相融合的大型综合文化中心。八是袁林区域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该项目预计投资12亿元,主要包括御路沟生态景观河道整治、袁林绿化工程、特色步行街建设、洹河河道治理等内容,建成后将还原袁林历史原貌,打造集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九是周易文化产业园项目。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2278亩,主要包括商周文化主题公园、易经书院、五行别院休闲度假区、羑里城遗址保护区等,打造集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主题游乐、休闲度假、遗址保护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十是沿洹河风光带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71.5亿元,将立足安阳历史文化遗产、洹河自然生态资源,按照中段、东段、西段三个流域,分段实施特色升级改造,推动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与新型城区融合,打造中国大遗址文化旅游目的地。
——重点打造八大文化产业集群。坚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安阳优势文化产业集群。一是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支持引导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等文化单位和相关文化企业,深度挖掘安阳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开发原创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以安阳纱厂等工业遗址改造为载体,积极引进创意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安阳市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二是打造影视传媒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甲骨文》等电影的拍摄,推进林州天河影视小镇等项目建设,支持万达影院、横店影视、奥斯卡院线发展壮大,形成安阳特色影视传媒产业集群。三是打造出版印刷产业集群。依托安阳报业集团、泰亨印刷、长顺印务等骨干企业,建设印刷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图书市场,以市县两级新华书店为基础,支持新华书店、豫北图书市场、知音书店等国有民营图书批零企业做大做强,使安阳成为豫北及周边地区印刷业和图书发行中心。四是打造工艺美术产业集群。深入挖掘甲骨文、青铜器、周易等安阳特色文化元素和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安绣、道口烧鸡、汤阴剪纸、老庙牛肉、木版年画、麦秆画、烙画、农民画等非遗产品产业化,打造一批非遗特色村镇和文化企业。结合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建设安阳非遗街区和展销体验基地。重点扶持司母戊、鼎都等骨干文化企业,开发安阳特色工艺美术产品,形成特色工艺美术产业集群。五是打造网络数字产业集群。充分运用互联网和现代数字技术,大力发展网络视听、网络直播、知识付费、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建设一批综合性网络门户网站,推动网络文化消费,形成网络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六是打造时尚设计产业集群。依托金一文化珠宝集团、柏庄时尚小镇,建设珠宝和服装设计产业园区,形成时尚设计产业集群。七是打造会展经济产业集群。办好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内黄二帝祭祖节、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等节庆活动,依托安阳国际会展中心,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八是打造休闲娱乐产业集群。以安阳历史文化科技园、中华梦幻谷为基础,积极引进建设大型文化主题公园。着力打造《再忆红旗渠》等大型演艺项目,积极培育文化娱乐市场,推进KTV、网吧等行业转型升级,扶持一批娱乐连锁龙头企业,打造区域性文化娱乐中心。
——大力实施文化企业“十百万”计划。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实施文化企业发展“十百万”计划,即重点扶持10家文化龙头企业,培育100家限上文化骨干企业,发展10000家小微文化企业。一是扶持安阳报业集团、安阳广电集团、安阳文旅集团、安阳文化出版影视集团、林州市红旗渠风景区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林州市太行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汤阴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中航御铭(安阳)科技有限公司、司母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10家文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争1—2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二是积极培育长顺印务、知音书店、天河影视、万达院线、朗客设计等文化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到2025年全市限上文化企业力争达到100家以上。三是扶持发展10000家小微文化企业。落实国家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相关政策,支持个体创业者、文化工作室、民办非企业文化机构、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培育文化产权鉴定、评估、拍卖、经纪等机构,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原创水平和科技含量等方面竞争优势,促进小微文化企业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形成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路径2:加快推进旅游业突破性发展
——重点打造“两极”“六组团”。结合我市资源禀赋、文化旅游产业分布特点和交通条件,着力构建“两极”“六组团”。“两极”:一是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极核。以洹河为纽带,联通殷墟大遗址公园、殷商故都文旅商综合体、安阳古城、洹水百里画廊、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新城发展轴等大项目的开发,构建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极。二是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发展极核。依托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等景区景点,进行品牌、资源整合,推出“三色太行”的旅游大品牌,加快极核发展,带动山水度假旅游板块的发展。“六组团”:一是曹魏文化旅游组团。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安阳高陵考古遗址公园为龙头,以西门豹治邺水利科普馆、渔洋村私人博物馆、漳河一线乡村旅游带为重点,推出邺城文化乡村旅游产品;二是汤阴三圣旅游组团。依托汤阴“三圣之乡”(周文王、岳飞、扁鹊)资源,做好羑里城、岳飞庙文化的活化和转化,丰富休闲体验类旅游产品;三是林虑旅游度假组团。依托天平山、柏尖山、洪谷山等景区景点,统一规划,梯度开发,重点发展不同主题特色的休闲度假和生态观光产品,成为“三色太行”旅游品牌的拓展空间和产品更新;四是林南生态旅游组团。依托万泉湖、五龙洞等景点,融合周边村镇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三色太行”产品的重要补充;五是彰武小南海组团。依托安阳西苑“中国花木之乡”和彰武南海国家水利风景区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高端养生、综合养老、运动康体等功能业态的生态经济;六是农耕祭祖文化旅游组团。以内黄三杨庄考古遗址公园、颛顼帝喾陵文化观光园为重点,整合周边人文与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打造农耕祭祖文化旅游组团。
——着力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一是打造精品旅游观光线。紧紧围绕我市经典游(殷墟—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山水游(太行大峡谷—太行屋脊—红旗渠)、文化游(殷墟—羑里城—岳飞庙—马氏庄园)、红色游(红旗渠—谷文昌纪念馆—扁担精神纪念馆—马氏庄园)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谋划项目,开展工作。同时,以殷墟保护区为核心,以现有道路为依托,打造历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实现安阳主要景区(点)的互联互通,形成闭合环线。推进安阳高陵至马氏庄园道路、安阳高陵至殷墟道路、安阳高陵至中华路、马氏庄园道路、殷墟道路、安阳到善应镇(小南海)马家乡(赵河)等6条旅游道路建设。二是打造轨道交通观光带。以城市(市域)轨道交通为纽带,连接“两极”“六组团”,形成以安林市域铁路为主动脉、市区轨道交通线路为支线的的文化旅游综合交通网络,打造大文化旅游产业。依托国家开发银行和海航集团,把全球顶尖的“Discovery(探索与发现)主题乐园”引进安阳、落户林州,实现我市轨道交通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三是推进全市低空旅游发展。在重要交通站点及殷墟、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羑里城等5A、4A级著名景点设置直升机起降点,与机场形成完善的机场服务网络。规划申请空中观光航线,配套开展直升机观光、动力伞带飞、滑翔伞带飞、跳伞、热气球观光等旅游体验项目。规划建设内黄、滑县通航起降场,力争尽早实现起降“县县通”。四是依托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构建跨区域文化旅游协作圈。按照省政府提出“支持安阳、新乡、鹤壁、焦作、济源构建太行山旅游协作圈”的要求,积极主动与周边城市协调互动,加强文化旅游区域合作,打造国际知名观光旅游目的地。
——大力发展旅游特色小镇。一是积极推进金一黄金珠宝文化旅游小镇建设。将其建设成为集“金一文化”区域总部办公、产品展示、销售、物流及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辐射晋冀鲁豫四省的黄金珠宝全产业链项目,打造钻石博物馆、黄金博物馆、玉石博物馆,带动旅游、餐饮、酒店等多个关联产业发展。二是加快推进国旅安阳城建设。结合中国国旅集团在商贸物流开发、旅游营销、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将国旅安阳城打造成以产业为基础,以旅游服务、文化传播、现化商贸物流为平台的宜居兴业新城,实现服务安阳、辐射周边的战略目标。三是推进黄华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该特色小镇计划总投资12亿元,规划建设“一镇一街”特色商业街,推进“两园两河”综合整治,改造提升“五路十村”,打造充分彰显红旗渠精神文化和太行山风情元素的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四是推进龙安区“两湖一泉一寺”旅游项目。逐步恢复“河朔第一古刹”灵泉寺,依托彰武水库、小南海水库等优质山水文化资源,建设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小镇。五是加强与华强集团合作,积极推进“熊出没”文旅小镇建设。六是加大与华侨城沟通力度,持续推进安阳古城、殷墟、红旗渠等5A景区深度合作。持续跟进三国文化主题公园建设。
——大力推进研学旅游和乡村旅游。一是开发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游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在全国树立研学旅游新标杆,推动安阳从国内研学游的领头羊发展为国际研学游的先行者。二是依托现代观光农业设施,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全面改善环境,增设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农家院、采摘园、度假村等,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拉长乡土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继续积极指导各县(市、区)每年申报2至3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旅游示范区、示范村,扶持一批示范带动强、效果好的精品旅游景区和重点旅游项目。
路径3: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思路,注重对旅游景区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的塑造,提升旅游业文化内涵。增加实景演出、艺术景观、文化节庆、文博展览等文化服务内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代表性强的旅游景区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鼓励非遗项目传承人入驻景区开展非遗活态展演。大力发展旅游演艺业,打造具有鲜明安阳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节目。支持把安阳的风物、风味、风景设计成文化旅游商品。规划建设一批民间工艺美术品生产基地、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展销中心和交易市场。
——推进文化旅游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以打造航空运动之都为目标,以安阳航校、林州航空运动主题公园、林虑山滑翔基地、北京贯辰河南通用航空产业项目等为依托,大力发展航空体育运动,打造国际知名的航空运动、航空体育、飞行训练基地。二是依托安阳市文体中心、安阳体校训练基地,打造集健身休闲娱乐、体育训练、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文化体育产业基地。三是积极推进文体新业态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竞赛表演、体育纪念品等新型业态,大力开发航空运动、健身养生等相关文化体育产品。
——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依托安阳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建设一批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健康养生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特色生态旅游区。一是大力推进龙泉生态旅游区建设。围绕“两湖一泉”,重点推进长春观、灵泉寺、黄龙洞、双峰山雪花洞、马鞍山森林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文化善应、花海龙泉、生态马家、田园马投涧”等四大乡村文化游组团。二是利用漳河峡谷湿地公园、汤河湿地公园、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生态优势,加快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促进生态旅游向纵深发展。三是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乡村。推动渔洋村、西蒋村、化象村、朝阳村、南湾村等传统村落的改造和提升,与马氏庄园、长春观、灵泉寺、太行大峡谷等景区协同互动,实现组团发展,打造特色村镇系列品牌。
——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一是推动文化创意与工业产品深度融合。推进安阳文化元素和现代工艺美术在工业设计中的融合应用,增加工业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艺术价值。二是推动工业品牌建设。积极发展工业装备会展,举办安阳名优工业产品展、安阳重点工业企业推介会等活动,不断提升安阳工业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推动安阳产品向安阳品牌转变、安阳制造向安阳创造转变。
——推进文化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运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等大力提升工艺美术、演艺、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借助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加快文化旅游管理服务方式转变。按照《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年)》,进一步加强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智慧旅游APP平台。全面推进殷墟、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5A级景区智能化改造,推动文化旅游营销推广模式转型提质。
——推进文化旅游与科技、金融业融合发展。一是实施一批文化科技融合重大项目,培育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骨干文化科技企业,建设豫北地区有影响力的区域文化科技融合中心。二是引导和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研发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产品与服务,鼓励文化企业采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等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路径4:大力促进引导大众文化消费
——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引导文化企业搜集、分析居民文化需求喜好,采取个性化定制、精准营销、网络共享等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元素融入商业业态,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支持文化综合体建设。鼓励结合各类节庆、展览活动,推出一批主题鲜明的文化消费活动品牌。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推动文化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创新,鼓励开发新型文化消费金融服务模式。
——打造文化旅游消费信息平台,促进大众文化旅游消费。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打造全市文化消费综合信息平台。积极申报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争取中央文化惠民消费补贴资金,通过积分奖励、财政补贴、优惠折扣等方式,引导鼓励观影、欣赏演艺、购买文创产品、参与乡村文化旅游、娱乐健身等文化消费。探索公益性专场演出、营业性演出低价票及学生公益票等补贴政策,鼓励经营性文化设施、大型文艺院团、旅游景区(点)等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多渠道鼓励居民文化消费。深入开展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营造近文、亲文的良好环境,促使更多人了解、认知、喜爱、消费文化。
2018年8月15日